我爸的眾姐妹兄弟娶的嫁的都離不遠,我那大阿姨(我爸是入贅的,阿姨、姑姑在我家其實都混著叫,為了區分,爸爸那邊的就「暫時」叫阿姨吧!)家就在我家不遠處,公公、婆婆身體算硬朗皆健在。
「昨天你大阿姨她公公又出事了!」有天我媽突然跟我說。
「怎麼了?怎麼了?怎說又。」我驚呼問。
「他昨天下午趁家裡沒有人在,自己拿了一條童軍繩到後院懸樑自盡!」我媽不疾不徐小聲的說。
「自盡!?怎會這樣!結果呢?有怎樣嗎?」我很吃驚的問,在我印象裡,那親家公身體算硬朗,雖然已經很久不下田去工作,但有在運動,身體保養的算不錯。
「結果自己覺得太痛苦了,就下來了!」我媽說。
「啊!自己下來了。」我又吃驚的說。
「可能就無法呼吸很痛苦,然後就不想死了。還好椅子還在腳邊。而且據說他得憂鬱症很長一段時間了,之前還偷偷拿農藥要去喝,被你大阿姨發現,將它搶過來;又有一次是吃很多安眠藥,結果在醫院睡了兩、三天。所以他們現在都不敢丟他一個人在家,怕又做什麼傻事來,人家要去旅遊也不行去,又不好意思跟人家說這理由,畢竟愈少人知道愈好......。」我媽說。
「以前聽我朋友說她外婆,得了「被害妄想症」,一天到晚覺得有人要害她,只要有人接近就會說那人要對她不利,搞到最後,嚥下一口氣後,家人跟她都輕鬆了。」我說。
「很多老人家就是太閒了,沒事做,想壞了,一下想鄰居說他壞話、一下想哪個朋友在背後想捅他一刀、一下想面前好吃的東西會不會被下毒、一下想著孩子要來侵佔他的財產、又想自己如果生病了誰要來照顧......。想到頭腦都壞掉了。有時間想那些沒營養的東西,還不如將自己投身到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去,例如去廟裡當志工,或是幼稚園幫忙帶小孩,還是圖書館義工之類的,在家裡享清福,最後卻失去了幸福。」我爸在旁邊說。
「妳大姑婆他老公,近幾年得了帕金森氏症,腳開始退化,站不穩也無法行走,移動都要靠支撐架,要人家幫忙洗澡、上廁所也要人陪。你嬸嬸建議他去住安養院,那安養院離他家不到500公尺遠,又近、又方便,家人要去探望他也很快,好說歹說就是不想去;有一天,我們在他家後面鳳梨園工作,突然聽到有人在大喊,結果你爸就衝去看,他躺坐在走廊上全身都是排泄物,一問,已經在那裡叫了好久都沒人理,這樣還好,如果是什麼緊急的事情還得了。」我媽說。
「可是他為什麼不去住?有人照料這樣很好呀!」我說。
「他怕被遺棄在那,後來你爸跟我去跟他勸說才答應先去試住看看,不然你叔叔也很傷腦筋,他白天要上班,也無法照顧他。」我媽接著說。
台灣老年化社會下這種問題衍生更多問題,有時想想,也只能無奈,畢竟太多事情如果一個想不通也就跟舊觀念想法相牴觸,要往前去做,就更困難重重。但家人的多關心跟老年人的諒解是要努力建構的,不然只會更增加彼此的心結而已,對對方一點好處都沒有,就真的彼此頭腦都想壞了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